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欢迎光临本站 全国项目认定中心,专注于中小型企业科技项目申报 网址: www.ahwotao.com

通知公告

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

文字:[大][中][小] 2022/8/19    浏览次数:124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新形势新情况,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能源局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政策免费指导热线:19855109130(可加v),0551-65300586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 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 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充 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能源、工  业、城乡建设、交通等领域碳减排,对于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案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  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  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创新  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构建低碳 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统筹提出支撑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目

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通过实施方案,到 2025 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 2020 年下降 18%,单位GDP 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


 

 

2030 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 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单位 GDP 能源消耗持续大幅下降。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

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任务,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是我国低碳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各类创新主体作用,  深入推进跨专业、跨领域深度协同、融合创新,构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针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迫切需求,加强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并网消纳、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以及煤制清洁燃料和大宗化学品等提供科技支撑。到 2030 年,大幅提升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

 

 

 




 

 

 

氢天然气、掺烧生物质等高效低碳工业锅炉技术、装备及检测评价技术。

新能源发电。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等技术,研发碳纤维风机叶片、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与安装试验技术、抗台风型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漂浮式光伏系统。研发高可靠性、低成本太阳能热发电与热电联产技术,突破高温吸热传热储热关键材料与装备。研发具有高安全性的多用途小型模块式反应堆和超高温气冷堆等技术。开展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与生物质发电技术研发。

智能电网。以数字化、智能化带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研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技术,重点研发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主动支撑、煤电与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协同规划与综合调节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低惯量电网运行与控制等技术。

储能技术。研发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液态和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高效储能技术;研发梯级电站大型储能等新型储能应用技术以及相关储能安全技术。

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研发太阳能采暖及供热技术、地热能综合利用技术,探索干热岩开发与利用技术等。研发推广生物航空煤油、生物柴油、纤维素乙醇、生物天然气、生物质热解等生物燃料制备技术,研发生物质基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学品制备技术、低热值生物质燃料的高效燃烧关键技术。

氢能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大规模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技术、大规模及长距离管道输氢技术、氢能安全技术等;探索研发新型制氢和储氢技术。

节能技术。在资源开采、加工,能源转换、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以电力输配和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用能环节为重点,研发和推广高效电能转换及能效提升技术;发展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技术,推进数据中心优化升级;研发高效换热技术、装备及能效检测评价技术。

 

 

二、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

针对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


 

 

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和数字化转型。瞄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加强高品质工业产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跨部门、跨领域低碳零碳融合创新。到 2030 年, 形成一批支撑降低粗钢、水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成果,实现低碳流程再造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三、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

围绕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脱碳减排和 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推进  绿色低碳城镇、乡村、社区建设、运行等环节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研究,加快突破建筑高效节能技术,建立新型建筑用能体系。开  展建筑部件、外墙保温、装修的耐久性和外墙安全技术研究与集  成应用示范,加强建筑拆除及回用关键技术研发,突破绿色低碳


 

 

建材、光储直柔、建筑电气化、热电协同、智能建造等关键技术,  促进建筑节能减碳标准提升和全过程减碳。到 2030 年,建筑节能减碳各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撑实现新建建筑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明显提升。

突破化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降碳、非化石能源替代和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自洽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系统能效管理与提升、交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先进交通控制与管理、城市交通新业态与传统业态融合发展等技术研发,促进交通领域绿色化、电气化和智能化。力争到 2030 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大幅下降;科技支撑单位周转量能耗强度和铁路综合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专栏 3 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

光储直柔供配电。研究光储直柔供配电关键设备与柔性化技术,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

建筑高效电气化。研究面向不同类型建筑需求的蒸汽、生活热水和炊事高效电气化替代技术和设备,研发夏热冬冷地区新型高效分布式供暖制冷技术和设备,以及建筑环境零碳控制系统,不断扩大新能源在建筑电气化中的使用。

热电协同。研究利用新能源、火电与工业余热区域联网、长距离集中供热技术, 发展针对北方沿海核电余热利用的水热同产、水热同供和跨季节水热同储新技术。

低碳建筑材料与规划设计。研发天然固碳建材和竹木、高性能建筑用钢、纤维复材、气凝胶等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体系;研发与建筑同寿命的外围护结构高效保温体系;研发建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各种新建零碳建筑规划、设计、运行技术和既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成套技术。

新能源载运装备。研发高性能电动、氢能等低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技术,突破重型陆路载运装备混合动力技术以及水运载运装备应用清洁能源动力技术、航空器非碳基能源动力技术、高效牵引变流及电控系统技术。

绿色智慧交通。研发交通能源自洽及多能变换、交通自洽能源系统高效能与高弹性等技术,研究轨道交通、民航、水运和道路交通系统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建设绿色智慧交通体系。

 

四、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围绕碳中和愿景下对负碳技术的研发需求,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新能力。聚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当前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为重点,  开展CCUS 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及示范;着眼长远加大CCUS 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工程技术研发,开展矿化封存、陆上和海洋地质封存技术研究,力争到 2025 年实现单位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20%,到 2030 年下降 30%,实现捕集


 

 

成本大幅下降。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碳汇核算技术和标准研发,突破生态系统稳定性、持久性增汇技  术,提出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空间格局,促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  升。加强甲烷、氧化亚氮及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监  测和减量替代技术研发及标准研究,支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 放下降。

 

 




 

 

五、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

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际碳减排科技前沿,加强前 沿和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围绕驱动产业变革的目标,聚焦新能


 

 

源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前沿储能等重点方向基础研究最新  突破,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  标为导向、有力宣扬科学精神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研究模  式,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  式的迭代升级。建立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预测、发现和评估预警 机制,定期更新碳中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部署。




 

 

六、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

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开展一批典型低碳零碳技术应 用示范,到 2030 年建成 50 个不同类型重点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和标准引领的节能降碳技术综合解决


 

 

方案。在基础条件好、有积极意愿的地方,开展多种低碳零碳技  术跨行业跨领域耦合优化与综合集成,开展管理政策协同创新。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和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平台网络,综合提升低碳零碳技术成果  转化能力,推动低碳零碳技术转移转化。完善低碳零碳技术标准  体系,加强前沿低碳零碳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促进低碳零碳技 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专栏 6 低碳零碳技术示范应用

 

先进低碳零碳技术示范工程。1)零碳/低碳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大规模高效光伏、漂浮式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在可再生能源分布集中区域建设“风光互补”等示范工程;建立一批适用于分布式能源的“源----”综合虚拟电厂;强化氢的制---用全链条技术研究,组织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燃煤机组灵活调峰、煤炭制备化学品等示范工程。2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示范工程:在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建设规模富氢气体冶炼、生物质燃料//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可再生能源生产化学品、高性能惰性阳极和全新流程再造等集成示范工程。(3绿色智慧交通示范工程:开展场景驱动的交通自洽能源系统技术示范,实施低碳智慧道路、航道、港口和枢纽示范工程。4低碳零碳建筑示范工程:建设规模化的光储直柔新型建筑供配电示范工程,长距离工业余热低碳集中供热示范工程,在北方沿海地区建设核电余热水热同输供热示范工程,在典型气候区组织实施一批高性能绿色建筑科技示范工程。5CCUS 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大型油气田CCUS 技术全流程示范工程, 推动CCUS 与工业流程耦合应用、二氧化碳高值利用示范。

低碳技术创新综合区域示范。支持地方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实施低碳技术重大项目和重点示范工程,探索低碳技术和管理政策协同创新,打造低碳技术创新驱动低碳发展典范。支持国家高新区等重点园区实施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开展跨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耦合优化与集成应用;以数据中心电源、电动车充电设施等应用场景为重点,开展“百城亿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绿色低碳工业园区。支持基础条件


 

 

 

七、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

研究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和规律等重大问题。开展碳减排技术预测和评估,提出不同产业门类的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核算、认证、评估、监管以及碳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研究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动态方案以及履约中的关键问题, 支撑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

 

 




 

 

 

 

八、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求,国家科技计划着力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  加强项目、基地、人才协同,推动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推进低碳技术开源体系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合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本联动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和重大示范工程落地。持续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体布局,优化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体系,培养壮大绿色低碳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研育人。面向人才队伍长期需求,培养和发展壮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


 

 

队、青年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的可持续人才队伍。

专栏 8 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和人才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体系。采取“揭榜挂帅”等机制,设立专门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绿色建筑、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等方向实施一批重点专项, 充分加大低碳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面向国家碳中和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对策”专项项目。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实验室体系。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储能、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领域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绿色智能建筑与交通、CCUS 等方向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建立低碳技术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低碳技术和科技服务。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和创业人才培养。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国家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碳达峰碳中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储备。在人才计划中,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计划中设立专门的青年项目,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倾斜,培养一批聚焦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

 

九、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

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优化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创新创业生态。遴选、支持 500 家左右低碳科技创新企业, 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企业积极主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快提升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低碳技术知


 

 

识产权服务能力,建立低碳技术验证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绿色  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撑。依托国家高新区,打造绿色低碳 科技企业聚集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

专栏 9 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

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支持地方建立一批专注于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做大绿色科技服务业,深度孵化一批掌握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硬科技”企业。

遴选发布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国技术合同登记企业中,按照“低碳”“零碳”“负碳”分类筛选和发布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促进技术、金融等要素市场对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科技企业集聚。

培育绿色低碳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基础好的各类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绿色低碳企业专业赛事。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中,设立绿色低碳技术专场赛,搭建核心技术攻关交流平台,为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对接各类创新资源。

绿色低碳科技金融。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碳中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贷款、债券、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等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建设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不断提升低碳科

技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利用能力。支持建设一批低碳技术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和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低碳技术验证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搭建低碳技术验证服务平台, 开放技术资源,为行业提供产品设计仿真、技术转化加工、产品样机制造、模拟试验、计量测试检测、评估评价、审定核查等技术验证服务。

 

 

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

围绕实现全球碳中和愿景与共识,持续深化低碳科技创新领 域国际合作,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低碳  创新合作,拓展与有关国家、有影响力的双边和多边机制的绿色


 

 

低碳创新合作,组织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建  设区域性低碳国际组织和绿色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参与  清洁能源多边机制,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框  架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与示范国际合作,探讨发起碳中和科  技创新国际论坛。适时启动相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发挥 香港、澳门科学家在低碳创新国际合作中的有效作用。

 

 

 

 

 

 

 

 

 

 

 

 

 

 

 

 

 

 

 

 

 

 

为做好实施方案落实工作,科技部将联合有关部门,按程序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协调指导相关任务落  实。组织成立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跟踪评价国内外绿色  低碳技术发展动态,对国内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趋势和战略路


 

 

径进行评估和研判,为决策提供支撑。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考  核评价机制,建立重点排放行业碳中和技术进步指数,将碳中和 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投入作为关键指标进行监测。

完善国家科技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等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 大对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科技成果  转化和技术迭代。创新财政政策工具,形成激励碳达峰碳中和技  术创新的财政制度和政策体系。加强对全民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知  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认识,引导形成绿色 生产和生活方式。

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要求,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释放创新活力,  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
Adodb 数据库操作失败Adodb 关闭数据库连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