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外省资讯
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认定申报相关细则整理,想要申报该项目的企业,可以来看一下申报条件、申报时间、申报材料程序等具体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认定申报政策内容。卧涛科技,专注项目申报。
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认定代理免费咨询:0551-65306190,15855155083
一、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申报类型
本次申报体育服务综合体分为体育中心型、全民健身中心型、商业中心内嵌型、其他型(含体育旅游景区等)四种类型。
二、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申报程序和申报时间
1.申报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申报综合体类型并填写相应申报表、基本情况表(表格详见附件1、附件2,文字报告提纲详见附件3)。
2.各设区市须于2021年3月5日前,将经初审后推荐的申报单位材料汇总报送至省体育产业指导中心。
3.省体育局根据各设区市上报的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
三、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体育服务综合体业主单位或运营单位,且近3年没有严重或较严重失信行为。
2.综合体应全部或者一期建设完成并且投入运营使用。仅在规划设计或建设过程中尚未投入使用的不得申报。
3.综合体业态内容必须具备综合性,除体育赛事和训练等服务功能外,须包括体育培训、全民健身、体育相关的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中的一类或多类功能。单一功能的体育中心不得申报。
4.综合体必须有企业化运作的市场主体,并且以面向全民体育消费市场为主。单纯服务于比赛训练任务的不得申报。
5.综合体经营状况良好,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当年经营亏损或者完全靠政府补贴运营的不得申报。
四、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1.《***型体育服务综合体申报表》;
2.《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基本情况表》;
3.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申请报告;
4.申报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团法人登记证书)、无三证合一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复印件;
5.综合体运营单位2019、2020年度会计报表复印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
6.相关填报内容的证明材料。
请将所有申报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按照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
这就是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认定内容了,欢迎联系卧涛科技咨询江苏省补助政策申报问题。
点击跳转:其他补助项目学习。
附件1
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申报表
名称 |
|
||||||||
申报综合体类型 |
□体育中心型 □全民健身中心型 □商业中心内嵌型 □其他型 |
||||||||
项目建设投资额(万元) |
|
项目建设类型及建设时间 |
□新建 建成时间 □场馆改造 建成时间 |
||||||
建设 资金来源 |
□财政资金 □国有企业投资 □其他 |
||||||||
产权归属 单位名称 |
|
||||||||
运营 单位名称 |
|
||||||||
综合体总投资(万元) |
|
综合体体育设施 投资(万元) |
|
||||||
运营 单位性质 |
事业单位(□公益一类 □公益二类 □自收自支) 企业(□国有独资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其他) 事企合一(填写事业和企业单位具体名称) |
||||||||
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
体育场馆座位数(个) |
体育场 体育馆 游泳馆 其他( ) |
||||||
运动项目 开展情况 |
必备项目 |
|
|||||||
可拓展项目 |
|
||||||||
综合体 营业收入 |
2019年: 万元 |
2020年: 万元 |
|||||||
体育服务 开展情况 |
体育培训 □开展 □未开展 运动健身指导 □开展 □未开展 专业训练 □开展 □未开展 |
||||||||
配套功能 情况 |
必备功能 |
□商业(购物、餐饮);开展商业服务建筑面积 □文化娱乐酒店;开展文化娱乐酒店服务建筑面积 □会展;开展会展服务建筑面积 |
|||||||
可开拓功能 |
□办公 □居住 □运动康复医疗 □其他 |
||||||||
是(否)为省体育消费券定点场所 |
|
2019、2020年是(否)获得省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资金支持 |
2019: 万元 2020年: 万元 |
附件2-1
江苏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基本情况表(体育中心型)
序号 |
指标内容 |
填报内容 |
说明 |
1 |
综合体园区场地面积 |
|
指可供训练、比赛、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室内场地从内墙计算,有看台的场地从看台下计算,室外场地除包括比赛规定的尺寸外,还包括必要的安全区、缓冲区、无障碍地带。 市级 □ 区县级 □ |
2 |
综合体建筑面积 |
|
|
3 |
综合体观众座位数(个) |
|
|
4 |
运动项目数量(含室外运动项目)(个) |
|
|
5 |
特色体育项目数量(个) |
个 |
特色体育项目指保龄球、高尔夫、攀岩、射击、射箭、击剑、拳击、小轮车、壁球、武术、瑜伽、舞蹈、瑜伽、跆拳道、棋牌、冰雪、航模等内容 |
%(特色项目占比) |
|||
6 |
配套项目(需列明) |
|
包含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教育、会展 |
7 |
配套项目累计建筑面积 |
|
|
8 |
配套项目占综合体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
% |
|
9 |
附近是否有地铁站/距离 |
|
无地铁的城市此项不填 |
10 |
300米内公交线路数量(条) |
|
|
11 |
300米半径距离内小汽车停车数量(辆) |
|
|
12 |
园区环境美观、整洁、舒适;功能分区合理 |
|
|
13 |
园区内水电、燃气、消防、安保、供热、应急设施和疏散系统、急救系统配置合理,设备完好,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符合正常使用要求 |
|
|
14 |
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环境整洁、舒适,装饰风格体现体育运动主题 |
是□ 否□ |
|
15 |
达到各项体育运动场地及空间符合相关体育赛事规则要求,同时达到《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要求 |
是□ 否□ |
|
16 |
更衣、淋浴空间整洁卫生,全年室内环境舒适度(温度、新风等)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
是□ 否□ |
|
17 |
安全疏散系统、应急设施、急救系统配置合理,设施完善,维护完好,定期检验合格 |
是□ 否□ |
|
18 |
平均每年来体育服务综合体进行运动的人次 |
万人次 |
不含赛事观众人数 市级 □ 区县级 □ |
19 |
体育综合体所属室外公共区域及室外健身器材全年免费开放 |
|
|
20 |
体育综合体区域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健身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
|
|
21 |
体育综合体区域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用于提供体育及相关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面积比例不低于60% |
|
|
22 |
综合体场馆全年开放天数(天) |
|
由于大型赛事、演出等占用时间计入开放时间;内部训练、维修、展销会等活动占用的时间计入不开放时间 |
23 |
综合体场馆每周开放时间(小时) |
|
|
24 |
每年举办或承办赛事活动办次数(次) |
次 |
、国际赛事每次计2次,省级及以下赛事计1次,其他赛事观众人数超座位数50% 计1次,低于50% 但高于30%计0.5次 |
25 |
每年举办文艺演出、文化活动次数 |
次 |
活动参与人数大于1000人,计1次 |
26 |
全年体育培训累计人次 |
人次 |
|
27 |
每年国民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的人次 |
人次 |
|
28 |
每年承接专业运动队训练累计天数 |
|
|
29 |
每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全年接待人次 |
万人次 |
包括健身、培训、参与或观看赛事活动及文艺演出 |
30 |
接待人次年增长率 |
|
本年度与上年度相比 |
31 |
经营收入与运营支出的比值 |
|
|
32 |
场馆经营收入年增长率 |
|
本年度与上年度相比 |
33 |
每万平方米场园区用地面积创造工作岗位数量 |
|
包含兼职私人教练等 |
34 |
提升城市文化(对应项打勾) |
|
形成城市(城区)的地标,成为市民喜爱的运动休闲场所、城市知名运动场所的品牌 |
|
建筑形象独特,受到来此参与运动人士的喜爱,运动场所有一定知名度 |
||
|
建筑形象有一定特色,受到来此参与运动人士的喜爱 |
||
35 |
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体育综合体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协调和监督机制 |
是□ 否□ |
|
36 |
资产方成立了体育服务综合体提升服务质量、盈利能力和资产增值为目标的商业化运营机构 |
是□ 否□ |
|
37 |
通过目标考核模式、委托管理等方式提升综合体服务水平、盈利能力和资产增值 |
是□ 否□ |
|
38 |
通过BOT、PPP、基金合作等方式提升改造既有体育设施、提升其服务质量、盈利能力和资产增值 |
是□ 否□ |
|
39 |
运营单位员工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员工数比例 |
% |
|
40 |
入驻综合体的体育项目经营企业是否获得扶持政策 |
是□ 否□ |
不含场地业主方 |
41 |
体育相关技能服务人员数量比例 |
% |
场馆运营单位的员工拥有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
42 |
信息化管理(对应项打勾) |
|
完全实现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提供网络预订,具备场馆联网健身消费的适用条件。建立场馆运营动态管理系统和统计分析数据库 |
|
基本实现网络化服务,提供网络预订。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动态管理并具有场馆公共信息适时发布、健身人次统计等基本功能 |
||
|
基本实现网络化服务。具有场馆公共信息适时发布、健身人次统计等基本功能 |
||
43 |
标准化与品牌(对应项打勾) |
|
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可复制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建立连锁经营,进行品牌输出 |
|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定品牌效应 |
||
|
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执行情况良好 |